海華醫院一層,一名腦癱患者被推出腦癱康復區。
3月26日,北京海華醫院,自稱腦癱專家的趙主任為患者親屬做咨詢,稱其可為患兒做腦癱手術。
“您好,我是北京海華癲癇病專科醫院專家組臨床主任馬強。”北京市豐臺東路附近一處簡陋平房內,北京海華醫院咨詢員張偉(化名)壓低嗓音,熟練地與“客戶”對話。
和張偉一樣,“癲癇咨詢部”20多名沒有醫學背景的“咨詢員”被包裝成“專家”、“主任”。與“癲癇咨詢部”類似的還有該院的“腦癱咨詢部”,成員約30人。為了拉來患者,他們甚至穿上白大褂、掛工作牌接診患者。
海華醫院官網上,其自稱是“設備齊全、專家云集的癲癇病專業醫院”,豐臺區衛生局醫政處工作人員則表示,海華醫院實為民營一級醫療營利性機構,規模相當于社區醫院。其專家團隊也早已于2012年因不滿其虛假宣傳而撤出,該院在北京抗癲癇協會會員資格亦被除名。
此外,海華醫院通過在全國各大衛視投放廣告吸引患者,最終由咨詢員“誘導”患者到診,每月到診的癲癇患者約300-500人,腦癱患者約20人。
腦癱治愈謊言
河北涿州的照熙(化名)今年5歲,身高僅有80厘米。2年前,這個還能踮著腳尖兒走路的小男孩,被海華醫院確診為腦癱,并花光了5萬元治療費。半年后,照熙躺在折疊小車里再沒自己起來過。
3歲半時,照熙仍比同齡孩子矮一頭,走路踮著腳尖兒,扶著桌子,撒開手就不敢邁步。
2014年3月,照熙的媽媽韓君(化名)在電視上看到海華醫院的廣告,廣告中一個腦癱兒的癥狀跟照熙相似,不長個兒,走路不穩。韓君擔心照熙得了腦癱。
隨后,她撥通了海華醫院的電話,醫生問:“你家兒子走路是不是踮腳尖兒?”韓君一聽對了癥,忙問怎么辦。對方回復:得帶著孩子來醫院確診,讓韓君準備幾萬塊錢。
幾日后,韓君和丈夫東借西借湊了五萬塊錢,帶著照熙來到海華醫院。
照煕頭一次去做腦癱檢查,拍片子。北京海華醫院出院診斷為:腦性癱瘓、四肢癱、智力障礙、語言障礙。
此時的韓君心里有點兒犯嘀咕:照熙除了不敢走路和不長個兒、踮腳外,沒有其他癥狀,但她選擇聽從醫生的建議——做“大腦微創手術”:“我一心想給孩子看病,只求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活蹦亂跳。”
醫生向韓君保證,術后會基本康復。醫生解釋,微創手術就是孩子的腦袋、胳膊、腿上打眼兒,具體什么原理醫生沒有詳細說。術后的照熙沒有什么變化,兩天后就出院回了老家。
韓君沒想到,手術半年之后,照熙并沒恢復,出現了雙腿畸形、肌肉萎縮、牙齒脫落的癥狀。以前明明能扶著桌子走的,現在兩條腿是軟的,根本不能自己起來。
韓君這才帶著照熙去協和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患了腎結石、佝僂病、白內障。當年,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等均未確診照熙有腦癱。
如今,照熙5歲多了,身高僅有80厘米。平日里,韓君把照熙放在折疊小車里,天氣好的時候,也抱著出去一小會兒,但沒法堅持太長時間,很快就要回到床上躺著。
和韓君一樣認為受騙的還有貴州老漢梁夢朝(化名)。“騙子,都是騙錢的,跟過去一樣,沒一點效果。”今年58歲的梁夢朝操著濃重的口音,回憶起兩年前帶兒子梁興彬前往北京海華醫院治療的經歷,情緒激動。
今年15歲的梁興彬出生時缺氧,8歲時在貴州省人民醫院確診為腦癱,反應遲鈍、語言不清。2014年3月,梁夢朝偶然從電視上看到北京海華醫院的腦癱廣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打了對方電話,海華醫院告知梁夢朝,在海華醫院治療后,效果可能達到100%。費用在3萬元左右。
一周后,梁夢朝揣著借來的4.6萬元,帶著兒子坐了28小時火車來到北京海華醫院。剛到醫院,對方要求繳納4萬元住院押金。
梁夢朝說,前3天沒做手術,只是每天上、下午進行半小時的口舌訓練、半小時電療。住院第4天下午兩點多,梁興彬和另外4個孩子一起被推進手術室,醫生在他們的腦袋上打了一針,“醫生說這就叫頭部微創手術,我想咨詢手術具體內容,他們不說。”
住院第5天,梁夢朝眼看兒子的病情毫無好轉,4萬元住院押金也很快花光,遂要求出院。在院方的要求下,梁夢朝續繳了5300元,購買了3個月的中藥和口服液,其中包括一款名為“多動靈膠囊”的藥品。醫生告知他,這種藥要服用一年才有效果。
3個月后,梁夢朝在醫院的催促下,再次購買了3個月的中藥和口服液。梁夢朝發覺兒子的病情沒有任何好轉,遂打電話給原同在一個病房的貴州病友,對方也花費不菲但也毫無效果,梁夢朝大呼上當。
某三甲醫院腦癱專家介紹,腦癱所導致的后遺癥無法徹底治愈,只能通過早期治療有所緩解。如果不能科學、對癥治療,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記者拿到了一份海華醫院腦癱咨詢員工作表。由此聯系到了7位曾在海華醫院住院一周以上的“腦癱”患者家長,他們來自黑龍江、遼寧、四川、安徽、寧夏、貴州等地,稱患兒治療費用在4萬至6萬元之間。
對于治療效果,只有一人說跟此前差不多,其余6人表示“還是不行”、沒有效果”、“比以前更差了”。
客服冒充專家隔空問診
實際上,韓君和梁夢朝經歷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心編織的騙局。
3月16日,記者撥打北京海華醫院電話應聘并順利通過面試,崗位為“客服”,但實際上被安排至該院“咨詢部”下屬的郵寄部,即向潛在的癲癇客戶索要地址,郵寄醫院相關材料。
“癲癇咨詢部”位于海華醫院200米外的一處簡陋平房內,進出人員均需錄入指紋。
數十平米的大廳連同旁邊兩間小屋,總計約60個工位,每個工位配有一臺電腦,“咨詢員”的桌上還有一臺帶有防數據遺漏功能的電話,10多名客服正戴著耳機“隔空問診”。
行政主管林珍華(化名)要求記者以醫生身份面對患者,將記者化名為羅輝。
“喂,這里是北京海華醫院,我是咱們醫院的金大夫,你想咨詢癲癇方面哪些情況呢?”一份長達13分32秒的錄音顯示,這是來自河南的患者劉桂英家屬打來的電話,27歲的咨詢員張忠勇(化名)以醫生名義開場,而他沒有任何從醫資歷,只是此前做過醫藥銷售。
張忠勇在對方模糊不清的吐詞中,聽了4分38秒后,打斷了對方:“像你愛人這情況我基本了解了啊,抓緊時間來治一下吧,80%是癲癇病。”
“像她這種情況過來治療,一個星期強化治療,完全可以康復。”張忠勇接著推銷起了醫院技術,稱對方當地醫療條件有限,沒有專業的檢查設備,所以查不出來。而到了“海華”,會做癲癇基因病理檢查、神經遞質的檢測,不管發不發作,都能查出來。
“你也看電視了,咱們院長楊少波治療癲癇非常有名,現在到醫院來的患者特別多,只有提前約上專家號才給看病。”接著,張忠勇向對方發出邀約,明天能到嗎?我給你看下專家號有沒有?
張忠勇停頓了一下,說,“你先去訂票吧,訂好了票再說。”對方連連答:“可以可以。”
在癲癇咨詢部,像張忠勇這樣的咨詢員共有18人,咨詢部主管趙曉月(化名)透露,截至3月24日,癲癇咨詢部3月份到診患者276人。張忠勇到診人數達21人,屬最多。
多名腦癱咨詢部離職員工證實,每月腦癱患者到診人數在20人左右。平均一名患者花費四萬到六萬元,20名患者診療費就達百萬元。
“電話咨詢”也根據到診人數拿提成。以腦癱新單(三個月以內數據)為例,每到診一人,咨詢人員提成50元,患者診療后,還會有1%至1.5%的流水提成。到診人數排名靠前的咨詢,還會拿到300-800元不等的獎勵。
如果是腦癱舊單(三個月以上的數據)提成可達100元/人,提成更是能拿到2%-3%。
真假“白大褂”
海華醫院原腦癱咨詢李麗(化名)對自己披上白大褂“接診”的經歷,唏噓不已。
“患者一歲多了,腦袋就拳頭大小,腦癱還伴有癲癇,每隔十多分鐘就發作一次。”李麗(化名)回憶起去年11月打電話招攬過來的廣東“客人”王淑珍(化名)。
李麗還記得,患者信息是從舊數據中打過來的,所謂的舊數據是指,患者過去向醫院咨詢過,但沒來就診。“我們聊了很長時間,她幾乎跑遍了北京的各大醫院,都跟她說治不了,對我很信任。”
沒想到的是,王淑珍的孩子住院4天后,醫院要她轉至北京兒童醫院,但因醫院之間沒對接,“她們連號都掛不上。”
3月29日中午,新京報記者以老家有親戚患腦癱為由,撥打海華醫院官網電話咨詢。接電話的人自稱紀醫生,在記錄下大致情況后,約記者第二天到院咨詢。
次日上午11點,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豐臺區育菲園東里的海華醫院。大廳內十分冷清,掛號處、取藥窗口前也不見病人身影。樓梯兩側的墻上懸掛著多幅癲癇行業協會領導來醫院視察的照片。
前臺穿粉色制服的護士得知記者已與紀醫生約好,讓記者掛了一個免費的咨詢號,便帶著記者去見紀醫生。
在醫院二樓,護士推開一間診室的門把記者帶到“趙主任”跟前,胸牌上顯示“外科副主任醫師趙希軍”。記者問起紀醫生的身份,趙主任稱:“紀醫生是我助理。”
記者查證,趙希軍及護士口中所說的紀醫生,實際上是癲癇咨詢部咨詢員安建軍(化名)。
詢問了大概病情后,趙主任稱,腦癱需要做多個手術,具體要病人來了再決定,做手術加上休養要在醫院住10天,讓記者通知老家親戚準備五六萬元錢。
“腦癱這么大手術,你去一級醫院做?”新京報記者從西城、豐臺、朝陽等區衛計委確認,一級醫院只能進行小型手術,不能做腦癱手術。
記者注意到海華醫院大廳右側懸掛著“醫務人員一覽表”,其中并無趙希軍的信息。旁邊助理李淼支支吾吾地解釋:“趙主任是腦癱協會的專家,這兩周新來的,還沒來得及把他的信息寫上。”
上述一覽表上展示了海華醫院設有婦科、男科、口腔科等多個科室,記者向李淼求證“專科醫院”的說法,李淼含糊其詞稱:“腦癱會牽扯身體各個方面。”
“當今社會,一些騙子忽悠患者看病,患者不僅損失了金錢,更重要的是耽誤治病時機。”中國武警總醫院腦癱治療專家張華(化名)說。
六成患者來自衛視廣告
海華醫院仍舊沿用著過去投放電視廣告夸大治療效果的方式招攬患者。
“四川衛視專題20分鐘《楊少波——仁心抗癇》13:21開播,請登錄9002座席做好接聽準備和來電登記。”3月25日13:24,癲癇咨詢部行政主管林珍華(化名)通過飛鴿傳書軟件發送如上提醒信息。
“行醫30載,參與診治各種疑難雜癥,”“北京海華醫院癲癇病的學科帶頭人,他是我國從事癲癇病專科研究較早的抗癲癇專家”,電視字幕中如是描述楊少波。
在其官網中,該院楊少波和沈洪俊、劉廷奎等4名醫生一起,被描述為“資深癲癇專家”。
北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北京抗癲癇協會會長張國君曾在學術上參與海華醫院合作或輔導。“我們從2009年底開始合作,維持了兩年多,最后由于理念不同終止合作。”
張國君提到,楊少波原為北京抗癲癇協會理事,“癲癇協會在2015年換屆選舉,考慮到他在電視上到處做廣告,最終沒選上,我們對這樣的虛假宣傳非常反感。”
廣告還沒放完,大廳內的電話如潮水般涌進。“您好,這里是北京海華癲癇專科醫院,你想了解哪方面病情?”咨詢員們盯著電腦屏幕,戴著耳機與咨詢者對話,氣氛緊張而忙碌。
除了癲癇在衛視投放廣告外,北京海華醫院腦癱的廣告也有相應投放。該院內部記錄顯示,腦癱廣告于3月3日至24日期間,6次在河南衛視、四川衛視投放。
咨詢部主管趙曉月介紹,通過電視廣告到診的患者和商務通到診的患者分別占到60%和40%。
上班第二天,趙曉月指著辦公電腦桌面上文件夾《入職員工必備》讓記者學習。記者發現其中共達7.95萬字的《癲癇全冊》,詳細介紹了咨詢員話術要求。在《癲癇全冊》中,海華醫院把自己包裝成“癲癇專科醫院”。
在腦癱商務通話術中,這家醫院又變身成為專業治療腦癱的特色專科醫院。一份《腦癱商務通話術》介紹,“海華醫院屬北京市衛生局直管的正規專業二級專科醫院,擁有此方面專家30多位,醫護人員共400多名……
3月31日,豐臺區衛生局醫政科工作人員介紹,北京海華醫院只是一所民營的一級綜合性醫院,僅能治療最基礎的疾病,“如果治療癲癇、腦癱,建議去大點的三級醫院”。
在治療癲癇和腦癱方面,海華醫院對外宣稱主推“NGC神經遞質診療體系”和“NFR神經功能重建體系”。
張國君表示,這個“NGC神經遞質診療體系”從未聽過,完全沒有科學依據,也無相關研究,都是海華醫院自創的名目。
“這是典型的騙子手段,壓根就沒有這么個診療方法,國內外都沒有,聞所未聞。”針對海華醫院推出的“NFR神經功能重建思維立體定位檢測系統”,中國武警總醫院腦癱治療專家張華說。
在費用和治愈率方面,海華醫院在癲癇病話術中也有統一的說法。“經我院前一年的治療患者統計治愈率在97%以上。”
“治愈率有這么高,他能拿出事實依據嗎?他剛開了幾年呀?”張國君說。
而據工商資料顯示,海華醫院自2010年1月11日起營業,而其對外則宣稱已“建院10年”。
2012年11月,工商總局曝光15則嚴重違法廣告,海華醫院上榜。也是在2012年,北京抗癲癇協會在與海華醫院協商未能一致后,協會要求海華醫院摘除“北京抗癲癇協會會員單位”牌匾,并向豐臺區工商分局遞交了相關“虛假宣傳”材料。
但時至今日,海華醫院還在用偽專家咨詢的方式招攬患者。